在房產交易市場,站在第一線的房產經紀,普遍感受到交易放緩,成交量顯著減少,部份地區的轉手產業價格顯示下跌。
成交量下跌的原因包括:價格處於偏高水平,買家申請貸款不容易獲批,猶豫期進一步延長,他們甚至抱著多比較、多看的心態。
至於屋主本身,普遍堅持他們所要的價格,認為這個觀察期過完之後,房產市場將會升溫,當然,也有少數屋主手上擁有多個產業,有些時候又遇不到好租戶,因而出現獲利了結的心態,願意比市價較低的價格,例如便宜10%的水平出售。
有些人說,應該在2015年4月1日起實施消費稅措施之前進場,掌握這個時候的置產良機,在這期間,也有投資者選擇離場,特別是擁有多個住宅、商業產業的業主,屆時,消費稅措施也會對他們的租金收入有所影響。
為了刺激房產市場的買氣,部份發展商推出銷售新招,希望吸引買家進場,其中一些推出工程興建期間零付款,雖然政府禁止發展商提供建築期間承擔利息開銷,不過,業者經過包裝後,以另一種配套登場,爭取與買家簽署合約的更高比率。
另外,還有一些是與產業經紀合作,由在前線的經紀協助促銷,以取得較佳的銷售業績,發展商市場部出動更多人員,即使是在週末或公共假期,也輪流上班爭取更高的銷售額。
以大馬目前的房產平均價格來看,若以本地人的人均收入來衡量,確實不容易購買產業,市郊的有地房產,已經從過去的30萬、40萬令吉,上升至50萬、60萬,甚至是70萬令吉,這些價格只是中間單位的水平,如果是角落間有地的單位,則已逼近百萬令吉。
市場研究員指出,在本地市場,有能力購買百萬令吉的房產不到30%,在不到30%的人士之中,有一部份是賣屋、換屋,提昇產業的擁有者。
假設買主現年35歲,購買一間60萬令吉的房屋(以巴生河流域平均價格計算),貸款80%或54萬令吉、供期25年,每月的分期付款在2千800至2千
900令吉之間;從這個數據來看,個人的收入至少要有9千令吉,在大馬的就業人口當中,擁有這一收入水平者並不多。
從這裡延伸來探討,再以國內就業人口的平均薪酬來看,多數人都買不起房屋,城市和諧、房屋與地方政府部長拿督阿都拉曼在房產高峰會議上曾經說過:“本地人
民的收入成長並沒有與屋價同步上升,統計局公佈的家庭收入調查顯示,超過三分之二或大約80%的大馬人,月收入在6千多令吉,以凈收入佔房貸30%為基
礎,這一群人有能力購買的房屋價格,不可能超過35萬令吉。”
這裡指的是家庭收入,如果拆開以個人收入來看,要買一間30萬令吉的房屋,談何容易?假設屋價繼續保持在偏高的價位,產業的交易如何活躍?道理很簡單,以個人收入申請房屋貸款,想要購買一間30萬令吉的房屋,相信也很困難。( 星洲日報/焦點評析:鄭碧娥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